佩爾特病患者的正前開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:挑戰與手術關鍵
- 骨科 郭峯志醫師
- 3月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3月9日
佩爾特病(Legg-Calvé-Perthes disease)是一種兒童時期發生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(AVN),隨著時間的推移,若髖關節嚴重變形或關節退化,可能會導致成人時期的慢性疼痛與功能障礙。這些患者成年後若因髖關節嚴重退化或疼痛影響生活,通常可考慮接受**正前開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(DAA THA,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)**來改善生活品質。

佩爾特病患者接受正前開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挑戰與考量
由於佩爾特病可能造成的髖臼發育異常、股骨頭變形、下肢長短不一等結構問題,進行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時可能面臨以下挑戰:
1. 髖臼(Acetabulum)發育不足
• 髖臼可能較淺,骨質較硬或偏薄,需考量是否需要補骨(bone grafting)或使用特殊設計的髖臼杯來增加穩定性。
2. 股骨畸形(Femoral Deformity)
• 股骨頭可能變小、股骨頸變短,甚至股骨干變形,標準型人工股骨柄可能無法良好適配,需要客製化或短柄設計的股骨植入物。
3. 下肢長短不一(Leg Length Discrepancy, LLD)
• 佩爾特病患者可能因長期髖關節受損導致腿長差異,手術時需仔細評估,以盡可能調整至合適長度,避免術後步態異常。
4. 關節活動度受限(Stiff Hip Joint)
• 長期關節病變可能造成關節囊攣縮、關節活動受限,術後需要良好的復健計畫來恢復活動度。
5. 植入物固定方式
• 由於股骨可能已有變形或硬化,是否使用骨水泥固定(cemented stem)或無骨水泥固定(cementless stem),需根據骨質狀況決定。
預期手術效果
• 手術能有效緩解疼痛、改善髖關節功能,並提升患者的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。
• 若關節活動度受限較嚴重,術後的復健至關重要,以幫助恢復肌力與活動範圍。
• 若腿長調整較多,可能需適應一段時間或搭配物理治療來改善步態。
術後注意事項
• 避免過度內收與內轉:佩爾特病的病史可能影響髖關節穩定性,術後需特別注意避免脫臼風險。
• 復健計畫:包含肌力訓練、關節活動度恢復、步態訓練等,以確保良好的術後結果。
• 長期追蹤:由於年輕患者的人工關節可能需要更長的使用年限,需定期追蹤植入物的狀況,以確保人工關節的穩定性與功能。

總結
佩爾特病導致的髖關節退化雖然較複雜,但透過合適的正前開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,患者通常能顯著改善疼痛與活動能力。手術前應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手術方式、植入物選擇、術後可能的復健需求,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