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嚴重關節退化的常見方式。過去,大多數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都會常規放置導尿管,好處在於:
1. 監測尿量:手術過程可能較長,需密切注意身體循環與腎功能。
2. 避免膀胱脹滿:減少手術中因姿勢或麻醉造成的排尿不便。
3. 方便手術:病人無需頻繁下床解尿,可維持無菌操作。
然而,留置導尿管時間過長會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,且近年醫學研究與「加速康復外科(ERAS)」理念鼓勵:
1. 盡量不常規放置,必要時才放
• 若預估手術時間不久、病人排尿功能正常,可考慮不放導尿管或只在需要時透過間歇性導尿。
2. 能早拔就早拔
• 若手術後病人能自行排尿,多建議在 24 小時內(甚至更早)拔除。研究顯示,放置時間越短,感染率越低。
3. 間歇性導尿作替代
• 只在必要時暫時導尿、排空後立即拔除,可降低感染機率,但需醫療團隊與病人配合。
病患及家屬該怎麼配合?
• 術前多與醫師討論:是否一定需要放導尿管?什麼時候能拔?
• 配合加速康復計畫:盡早下床活動、協助護理人員評估排尿功能。
• 注重衛生:若確實需要留置,應保持管路清潔,一旦有洩漏或阻塞,立刻通知醫護人員。
總結來說,導尿管的使用要視情況決定,絕大部份的情況是不需要放置的。若因手術時間過長而放置導尿管,手術後也要儘早拔除,以降低感染、縮短住院時間、促進康復。若您將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,建議先和醫師、護理人員充分溝通,選擇最適合您的方式,共同邁向安全、舒適的康復之路!
Comments